- 微信咨询
-
读博期间在机构兼职辅导了3年RP,前后带过50多位文社科方向同学的申博研究计划。后来自己也给基金/期刊写research proposal。几年下来,发现其实很多东亚教育背景的申请者范的错误都是非常类似的,离不开五大点:
坑一:选题“大而空”
错误示范: 《高校学生社交媒体的研究》
正确示范: 《学生社交媒体用户身份建构中的自我审查机制研究》
选题过大,会让导师觉得你思路不清晰,研究无法落地。博士研究需要你深挖一个小而精”的问题。好的选题就像一颗钉子,要精准地钉入某个学术空白处。
如何避坑?读文献时,多问自己:“这个研究没解决什么问题?”缩小范围: 把“社交媒体”缩小到“小红书”,再聚焦到“身份建构”,再具体到“自我审查”。
坑二:文献综述变“文献罗列”,毫无批判性
错误示范:很多同学写RP,只是把读过的文献堆砌,这是致命伤!
正确示范:文献综述不是让你炫耀读了多少书,而是要展现你的批判性思维。要能指出现有研究的优势、不足和矛盾之处
如何避坑?构建逻辑链: 按照主题或理论流派组织文献,而不是按时间顺序。多用“然而”、“尽管如此”等转折词: 明确指出前人研究的局限性,自然引出你研究的必要性。
坑三:研究问题和个人既有背景连贯性不强,无法落地
错误示范: “我的研究是想搞清楚...”,这种口语化的想法不是研究问题
正确示范: 你的研究问题必须具体、可回答、可操作。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RP的核心,
如何避坑?设置一个核心的主问题,再用几个子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拆解和回答它,并和CV中的个人背景相互呼应。使用明确动词: 比如“探讨”、“分析”、“建构”等,避免“研究”这种模糊词汇。
坑四:方法论不具体,导师觉得你没想好
错误示范: “我会通过访谈来收集数据。”
正确示范: “本研究将采用半结构化访谈,对15-20名20-30岁的小红书活跃用户进行深度访谈,访谈时长约1小时。访谈数据将通过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和解读。”导师需要看到你对整个研究流程有清晰的规划。一个模糊的方法论,会让他对你产生“这个学生还没准备好”的疑虑。
推荐热点
国际课程